2025两会闭幕,今年体育工作有哪些重要机遇?
2025年两会圆满落幕,作为观察经济政策走向的关键窗口,两会对体育工作的规划与部署,为体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我们应该看到,在政策导向与经济模式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体育工作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使命,具体的内容涵盖了体育消费、竞技提升、冰雪经济、全民健身普及、青少年体育等多个维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自从46号文件发布以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行业优秀成果接连走进大众视野,鼓舞人心。加上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体育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的信心不会凭空产生。更需要明确发展理念,务实地推动行业创新,提质增效。
在此背景下,体银体育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具体的体育工作进一步拆分解读,让体育行业工作者可以看到2025年的工作重心与发展机遇,以及该如何巩固和壮大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成果?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体育工作的表述有六大模块:
第一,首先是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近几年,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深刻转型中,消费被置于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任务,体育消费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时期,体育赛事经济作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引擎,已经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产业融合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大批体育场馆不仅可以满足赛事的高标准需求,在赛后也被开发成为城市体育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带动全民体育健身、文化演出等相关产业的繁荣。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外游客涌入,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未来,如何借助赛事,在做好赛事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与文化旅游、传媒、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元化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以此满足民众个性化兼具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真正将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和经济增量,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关键问题。
第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这是我国竞技体育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契机,以此继续巩固奥运强国的战略地位,向竞技强国持续迈进。
第三,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分别在中国粤港澳地区和四川成都举行。这两场大型综合性赛事,其强大的参与性、带动性和独特性,对推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十五运会的召开,不仅是一场汇聚国内顶尖运动员的竞技盛会,更将再一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新时期,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消费市场的开发,从国内竞技体育的发展,到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协同共进,十五运会能否发挥强大的社会体育影响力的同时,显现出经济带动效应,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而在大运会之后,成都又将迎来世界运动会。除了成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以世界运动会的新兴项目为契机,能否探索出轮滑、滑水、蹼泳、壁球、飞盘、定向越野、体育舞蹈等小众体育项目的发展模式,拓展大众休闲运动消费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产品供给的需求,也非常值得期待。
第四,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
目前,国内冰雪经济的市场潜力已经在大江南北显现。从冰雪运动看,根据数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934个滑雪场客流量达1723.2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10%。从冰雪文化看,各地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冰雪演艺、冰雪动漫、冰雪影视等创意产品借势兴起、蓬勃发展。
从冰雪装备看,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包括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从冰雪旅游看,2024—2025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比去年冰雪季增加0.9亿人次。过去10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至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冰雪经济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所以事实上,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明确将发展冰雪经济作为今年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我国冰雪产业还需要解决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偏少等问题,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提质增效发展的市场机遇,所以冰雪产业有望成为体育消费的新增长极。
第五,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运动场地的基础建设已经从单纯的硬件供给层面,向重构城市公共空间、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社会治理的功能转化。全民健身工程的社会价值开始重构。
越来越多的社区运动空间正在成为新型社交场域。运动空间与社交网络的融合,使公共运动设施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社区运动的传递与社区运动文化浸润,进一步改变了城市气质,培育现代公民的运动精神素养。
全民健身场地的下一个发展阶段,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优化,更重要的是从基础设施覆盖向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深刻转型。从设施供给到服务升级、从空间建设到场景营造、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等多个提质发展的维度,给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机会和空间。
我们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革新,更是每一座城市打造体育文化、培育体育市场氛围的重要纽带。当民众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优质的运动场地设施,享受到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运动服务时,全民健康将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让运动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使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
第六,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一直以来,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推动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不断完善青少年运动处方,通过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也成为共识。
未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不仅研究推出更多简便、科学的体育干预手段,使社会关注的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要通过体育课、冠军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健康身心的必修课,期待体育未来可以更深入、更多元地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除了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六点,体银体育认为,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40%的中国体育用品业,也应该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从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行动,以及一系列部署固本培元、提质升级,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行动。体育用品行业应该在加强科技研发的同时,利用本土供应链的规模优势,持续从“代工”向“品牌”转化,挖掘新兴市场机遇。
体银体育两会观察:强化需求导向,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通过2025年两会以及代表委员们对体育工作的提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推动体育的多产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以此构建起现代化的体育产业体系,并强化需求导向。
体银体育认为,强化需求导向,就意味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从应用场景和民众的体育产品需求出发,以此聚焦到产业链上的不足或是痛点,通过疏通这些堵点,引导优质资源和产品向高价值的领域和用户群体集中。
所以,对于体育产业工作者而言,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体育工作的大方向,但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并不只是简单的供需对接,在新时期,更是一场涉及产品研发、组织形态与价值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不论是赛事、场馆或是体育用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都需要向市场价值引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体育赛事、运动场馆等单点向多业态、多产业融合转变,实现体育功能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供需双方不再只是简单的供给和索求,而是在提质增效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完成技术跃升和产业升级,重塑体育生态的价值。
期待体育产业未来更加欣欣向荣。